近日,在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塘面村的一处农田打井施工现场,广西壮族自治区二〇四地质队技术人员与打井施工人员密切配合,为打井钻头顺利穿透岩层提供技术保障。
当钻头下探至45米深处时,松动的泥土裹挟着地下水喷涌而出。目前鹅塘镇已在9个村勘探发现20多个潜在水源点,当地的打井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。
“我们通过分析岩层裂隙度、电阻率等关键参数,持续优化地下水预测路径,精准确定水源埋藏深度,帮助村民打井取水缓解旱情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二〇四地质队工作人员介绍。
据了解,2024年11月以来,贺州市降雨量明显偏少,全市平均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近8成,出现了秋冬春连旱。面对严峻旱情,贺州市通过推广智能节水装备、调整种植结构、强化农技服务等创新举措,保障春耕生产有序推进。
在旱情较为严重的钟山县钟山镇,种植大户钟大健正在调试新引进的“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”。该系统能精确判断植株需水量,配合水肥比例自动调节装置,每亩玉米可节水50%以上。“这套设备就像给庄稼装了‘静脉输液器’。”钟大健介绍,运用智能灌溉设备后,预计产量还能增加5%。
为了应对持续的干旱,贺州市大力推广节水技术。除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外,贺州引入了多种节水灌溉设备,如滴灌、喷灌和微喷灌等,这些设备能够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灌溉,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。同时,贺州还鼓励农民采用地膜覆盖、秸秆还田等农业节水技术,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,提高土壤保水能力,有效缓解旱情对春耕生产的影响。
此外,贺州市农业部门组建了抗旱保春耕技术服务队,深入田间地头“开方”。
近日,在平桂区羊头镇磊石村的田间地头,科技特派员正在指导农户实施"旱作替代"计划。农户将300多亩水稻由传统种植方式改为旱条播模式,预计节水率达40%以上。“科技人员不仅推荐了抗旱品种,还制定了专属种植和灌溉方案。”正在操作机械条播的农户黄佩玑说。
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的抗旱能力,贺州市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,为抗旱保春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,贺州市共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200余场次。同时,农业科技人员根据水源条件,鼓励农民发展旱作农业、设施农业,适当减少用水量大的作物种植,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。
当前,贺州正实时监测水雨情动态,聚焦抗旱难点,统筹调度水利设施,科学配置农业用水,同步推进耐旱品种选育、保水剂应用等助力农业平稳度旱期,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。(李帅 李新颖 丁成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