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露天音乐会火了
“天桥底摇滚音乐会”热力十足的演出现场。受访者供图
“511老友现场”露天音乐会氛围感十足,吸引许多观众到场。受访者供图
全情投入户外路演的音乐人。 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覃浏榴/摄
这个夏天,人们关于音乐的记忆有些特别。
每当夜幕降临,天桥底、江岸边、公园里,一场场松弛而又随性的露天音乐会,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人们亲近。与传统演唱会和音乐节不同,这些露天音乐会,大多不设围挡、没有门票、无需预约。三五乐队成员站在开放的环境中,只用简单的乐器伴奏就能自由地放声歌唱。路过的市民游客,只要愿意,立马就能加入进来成为观众。
夏夜、清风、音乐、人群……组合出轻松愉悦的场景画面,点亮城市文化夜生活。
天桥底的摇滚音乐会
最近,在南宁市绿地中央广场天桥底接连举行的“天桥底摇滚音乐会”,让不少音乐爱好者热血沸腾了一把。
入夜时分,人们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齐聚于此。场地中央,被观众围绕着的歌手尽情挥洒汗水,用充满感染力的嗓音演绎着每一首歌曲。从摇滚的激情呐喊,到民谣的浅吟低唱,再到电子音乐的动感节奏,不同风格的演唱依次上演。桥底独特的空间构造,让音乐产生了回响,无论是清亮的歌声还是激昂的乐器演奏,在低音效果的音响和桥洞的加持之下,还真有了几分环绕立体声的效果。
此时,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电流,顺着空气钻进大家的耳朵,直击心灵深处。精心设计的灯光,随着音乐节奏变换,或明亮炽热,或柔和梦幻,与歌声完美配合,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。欢呼声如浪潮般涌起,观众们挥舞着荧光棒,身体随着节奏摇摆,加入这场音乐狂欢。
活动主办方负责人李乾来自贵阳,是当地一家音乐厂牌主理人,在组织露天音乐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。“在贵阳,这类露天音乐会已经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段实现了常态化开展。所以,今年我们就想着把这样的经验带到广西,尝试着将广西本土文化与露天音乐会结合起来,希望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。”
谈及选择天桥底这一演出地点的原因,李乾表示,完全是机缘巧合。“一开始,我们想选在人流量大的商圈进行,但又因为天气、环境等因素有所顾虑。当我们看到绿地中央广场天桥底下的空地时,突然就觉得能在这儿办音乐会,一定很摇滚!”
李乾的想法,与场地提供方绿地289上海天地一拍即合。为了能让音乐会顺利进行,他们做好了公共安全保障措施。“活动举办前,我们就按照规定进行了报备,制定好安保方案,在人流分级管控、安保消防联动、噪音与交通管制等方面严格管控,将活动的安全性放在首位。”场地提供方企划负责人夏钰钧说。
活动是免费的,这让很多到场的观众都有些意外。“即便是免费的活动,我们也拿出了最专业的态度去组织每一次演出,从演出乐队的选拔,到灯光、设备、摄影和周边的挑选,都尽可能给来观演的乐迷营造最热烈的摇滚现场氛围感。”几次活动举办下来,广西观众对音乐的热情,给了李乾不小的震撼。“我们已在南宁举办了3场户外摇滚音乐会,每一场的演出效果,都远超我们的预期。”
随兴的演出,处处是舞台
“天桥底摇滚音乐会”的出圈,并不是一次偶然,它得益于近年来广西培育的浓厚的街头音乐文化氛围。当盛夏的傍晚褪去燥热,一场又一场露天音乐会也在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开始唱响。
南宁中山路万象汇中庭的“街头音乐会客厅”,悠扬的民谣旋律缓缓响起,路过的市民游客驻足停留,静静享受音乐带来的片刻宁静;亭子码头草坪上,不少音乐爱好者放声歌唱,观众或躺或坐,松弛感十足;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广场内,舞台旁的台阶上坐满了人,大家自发举起手机、亮起手电筒,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在晚风中摇晃。
南宁街头乐队音乐人苏俊波告诉记者,他们乐队每次演出的场地和时间不是固定的,比较随性:“很多时候是大家突发奇想,我们明天去搞个路演吧,于是就安排上了。”在他看来,在露天音乐会上演出,是和路人一起共创的过程。“因为和观众的距离很近,我们能即时得到他们的反馈,然后再根据这些反馈,随时调整表演的曲目,或者对一些歌曲进行临时改编。这和室内的表演比起来,会更放松一些。”
“街唱团队”的歌手陆雨然也表示,与室内音乐会相比,露天音乐会让观众少了几分拘谨,更容易释放情绪。“我们在露天音乐会上的演出,基本都是没有收入的,别人说我们是在进行一种行为艺术,其实这样也挺好,因为我们对音乐充满热爱。”
这些爱上露天音乐会的年轻歌手都认为,他们需要这种场景去展现自我,也渴望城市能够提供一些没有划定特定边界的空间,让年轻人去做更多的发挥。“像滑板、街舞等街头文化,都需要这种非商业的公共空间展现。”苏俊波说。
独立音乐人罗春阳从事音乐事业近30年,年轻时就是从户外表演开始走上音乐之路。在舞台上兜兜转转,他最近又回到了户外,在露天环境中唱起了歌。
最近每逢周六晚上,路过的行人都能看到罗春阳抱着吉他,坐在“街头音乐会客厅”低吟浅唱。舞台旁的宣传海报上,写着这样一行字——“在阴凉的午后,在有风的夜里,与老街邂逅、驻足,聆听流淌在岁月里的经典与情怀。”
“音乐就是我们交流的方式,歌手和观众相处呈现出一种自然亲近的状态。”演唱结束,罗春阳回想起自己音乐之路起步之初,那些户外演出的难忘记忆。“那时候,在街头、在草地、在江边、在湖边,一群人席地而坐,弹琴唱歌,喝酒聊天……现在的露天音乐会形态更丰富,很高兴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和观众加入进来。”
在这里,实现音乐会自由
这些年,罗春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舞台,因为演出票房焦虑过,也因生活压力而一度想要放弃音乐梦想。“不过,当我幕天席地闭目吟唱时,还会有那么一瞬间感到了轻松和自由,这在如今的心境下会显得无比珍贵。”
当罗春阳在露天音乐会的演唱中舒缓自我情绪,坐在他面前的观众,也从歌声中寻找抚慰。
“在这里可以忘记生活和工作上的烦恼,收获松弛感”“一曲唱下来,整个人都很解压”……采访中,不少观众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感受。曾经,他们为了看一场演唱会兴师动众,定好闹钟去抢票,最后却落空。如今,不设限的露天音乐会,让他们找到了另外的宣泄出口。
南宁乐迷梁女士参加了“天桥底摇滚音乐会”第三场——痛仰乐迷专场。“我是痛仰乐队的粉丝,很遗憾没抢到最近他们来南宁演出的门票,听说天桥底正好有痛仰乐迷专场音乐会,就赶来这里了。”
演出当天,虽然站在面前演唱的并不是痛仰乐队,但当歌手唱起痛仰乐队的歌曲,还是让梁女士感动。“主唱冲进人群,跟我们一起摇摆,一起呐喊,吉他手把琴递给观众,即兴弹奏。我们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相聚在这里,一起感受音乐力量的传递。”
也有人是无意中路过,被露天音乐会所吸引。家住民歌湖附近的陈先生,就是跟家人晚上去散步时,和露天音乐会“偶遇”的。“之前我就听说这附近有音乐会,所以想着去凑个热闹,没想到现场人气很旺,氛围很好。尤其是有几首老歌,听着听着,我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大学校园,草坪上烛光点点,我和舍友站在一起,听同学弹着吉他唱歌。”
看完一场演出后,陈先生有些上瘾了,他主动加入了音乐粉丝群,关注演出信息。“上周末没听够,这周末音乐会地点在哪里?”现在,陈先生每个周末最期待的事情,是去听一场免费的露天音乐会。
爱上露天音乐会的,还有不少外地游客。“我是来南宁旅游的,无意间路过音乐会现场,氛围太好了,忍不住停下来和大家一起嗨。”广东游客钟女士对亭子码头的露天音乐会印象深刻。如今,露天音乐会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,受众从市民拓展到游客,这些露天音乐会本身,似乎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“打卡点”。
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,相较于物质层面的满足,更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;相较于宏大目标的实现,更关注个人生活,寻找能带来即时快乐和情感共鸣的活动,露天音乐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出口。忙碌的年轻人、疲惫的中年人,都希望能通过这些松弛感拉满的露天音乐会,再次感受自由和浪漫,找回被生活磨平的棱角和梦想。
音乐,让城市变得年轻
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,也看到了露天音乐会给大家带来的力量。
不久前,由南宁市群众艺术馆联合本土青年音乐人打造的“511老友现场”,在邕江边的畅游阁前唱响。活动打破传统舞台界限,利用邕江边布景打造开放式梦想舞台,设置“自由麦”环节,鼓励观众即兴登台演唱。歌单涵盖多元风格,现场观众跟随旋律挥舞手机灯光,畅游阁前化作一片星光海洋。
从去年7月开始,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就从市民的感受度出发,创新打造“511老友现场”。活动执行人彭知之笑称,在他们最初的计划里,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,但没想到一路做下来,最受欢迎的就是露天音乐会。他们通常会为每一场露天音乐会设定一个主题,或是那些熟悉的校园歌曲,或是曾经记忆里的影视金曲,亦或是某个知名歌手或乐队的专场,选取的歌曲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,为的就是能让大家都参与进来。
民歌湖、邕江畅游阁、百益上河城……彭知之和她的小伙伴们,带着露天音乐会走过了南宁一个又一个的地标建筑。“这里从不缺热爱音乐的年轻人,我们想要打造一个自由、开放的音乐共享空间,让市民在街头就能感受音乐的感染力,持续为城市注入青春能量”。
带着乐队来南宁打造“天桥底摇滚音乐会”,李乾与记者分享了自己在贵阳参与演出的经验。近些年,贵阳积极打造“路边音乐会”文化IP,并始终坚持着群众性、公益性、开放性。“摇滚奶奶”梅德媛、“美声大爷”秦贤志、“说唱少年”杨嘉逸等人,因贵阳路边音乐会这个舞台而走红网络。还有不少原创音乐人,纷纷将贵阳路边音乐会作为新歌首发地,优质作品第一时间亮相,使得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成为备受音乐人关注的原创舞台。
李乾说:“现在我们在南宁做的露天音乐会,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,我们还会继续尝试,比如在演出中加入广西当地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,以及民族唱法等。希望我们在推广特色音乐文化的同时,也能为当地文旅发展作出一些贡献。”
作为一名资深音乐人,罗春阳也注意到,现在在不少城市都兴起了露天音乐会,无论是表演者本身,还是演出形式,质量都很高。“一直在坚持做原创音乐、音乐现场的我们,也应该在广西去做这样的事情。”
回归户外演出的罗春阳,其实还有一个执念:“我从小在中山路这一片长大,这里留存着我成长历程中的很多场景。现在我回到这里演出,也是希望用自己擅长的音乐,去记录城市的每一个当下。让这座城市在我们的音乐记忆中,永远年轻。”(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刘 豫 覃浏榴)